平均成本法如何為投資者財庫增值/分散風險?專家教你部署平均成本投資!

平均成本法

平均成本法 (Dollar-Cost Averaging, DCA) 是非常普遍的長期投資策略,最常見是月供VOO(標普500強ETF),本文旨在基於最新市場數據與權威機構研究,客觀分析平均成本法的實際效益、潛在風險及具體執行方案,為讀者提供具實用價值的投資參考!

月供VOO2025|香港新手投資者必讀月供入門、券商選擇、實操指南

什麼是平均成本法?

平均成本法是一種定期定額的投資策略,指投資者在固定的時間(例如每月)投入固定金額於特定資產,旨在降低單次高價買入的風險,其運作原理在於價格高時,固定金額購入的單位較少;價格低時,則購入較多單位,從而達致「自動調節」機制,長遠拉勻整體買入成本。假設每月投入HK$5,000買入某香港科技ETF,當價格為HK$25時可購入200股;若下月價格跌至HK$20,同筆資金則可購入250股。

在2025年地緣政治下,金融市場十分不穩定、非常波動,市場波動性高將是2025年末至2026年的常態,平均成本法能有效降低「擇時風險」(Market Timing Risk),對無法精準判斷市場底部的普通投資者而言,不失為一項穩健的部署方式。

什麼是複利效應?掌握計算公式/陷阱/例子助您財富增值!

平均成本法三大優點

利用平均成本有效分散風險,平滑入場成本

平均成本法是另一類分散投資方法,最核心的優勢是分散單次投資的時間點風險,香港投資基金公會 (HKIFA) 多次指出,強積金 (MPF) 的定期強制性供款機制,正是平均成本法的典型應用。根據積金評級 (MPF Ratings) 截至2025年7月底的數據,MPF體系於該月錄得約1%的正回報,其中股票基金表現領先。這反映在持續的月供機制下,即使市況波動,長線仍能累積回報,證明此策略有助平滑短期市場震盪帶來的影響。

MPF整合教學|一步步教你整合強積金戶口 慳錢增值避開4大陷阱

克服情緒化決策,建立投資紀律

投資心理學顯示,投資者普遍受「貪婪」與「恐懼」情緒影響。在市場亢奮時高追,在恐慌時拋售,是導致虧損的主因。平均成本法以其機械式的規律操作,強制投資者在市況悲觀、資產價格較低時繼續買入,在市場樂觀時亦保持理性投入,有助於建立長遠的投資紀律,避免因追逐市場情緒而作出非理性決策。

門檻較低,激活複息效應

與動輒需要數萬甚至數十萬港元的一次性投資相比,月供股票或基金的入場門檻極低,部分本地銀行及證券行的計劃更低至每月HK$1,000。此舉讓小額資本的投資者亦能參與市場。更重要的是,長期堅持能充分發揮「複息效應」的威力。假設每月投資HK$3,000,以年均回報6%計算,20年後本利和可達約HK$1,395,704,其中利潤超過HK$675,000,佔總額近一半,清晰展示長期規律投資的增值潛力。

系統性風險 vs 非系統性風險|新手投資者必修風險管理課!

平均成本法兩大盲點

盲點一|牛市下的機會成本

平均成本法雖能有效降險,但並非沒有代價。國際權威基金公司領航 (Vanguard) 在其經典研究報告《Dollar-cost averaging just means taking risk later》中指出,由於市場長線趨勢普遍向上,愈早將所有資金投入市場,愈能捕捉完整的升幅。該報告回測了美國、英國及澳洲市場數十年的數據,結論發現在約三分之二的時間裡,一次性投入的總回報會高於平均成本法。換言之,在持續上升的「大牛市」中,平均成本法因部分資金未能及時入場,將犧牲潛在的回報,構成「機會成本」。

盲點二|不適用於長期下跌或價值陷阱資產

平均成本法策略的成功建基於一個核心前提:投資標的之內在價值必須長遠向上。若投資者不幸選中一隻因基本面持續惡化,例如公司管理不善、行業被淘汰等,而陷入「價值陷阱」的股票,平均成本法只會導致「愈買愈蝕」,不斷以更低的價格溝淡虧損,最終血本無歸。因此,在採用此策略前,嚴格篩選優質、具備長期增長潛力的資產,如指數ETF、行業龍頭藍籌股等,是至關重要的前置步驟。

價值平均法 (Value Averaging) 比成本平均法更好?

除了平均成本法,市場上亦有進階投資者討論「價值平均法」(Value Averaging, VA)。此節將為讀者剖析兩者差異,展現更深層次的投資思考。

價值平均法旨在讓投資組合的「市值」按固定金額軌跡增長。例如,目標是每月市值增加HK$5,000。若首月投入HK$5,000後,次月組合市值跌至HK$4,500,投資者便需投入HK$5,500,使其總市值達到HK$10,000的目標。反之,若市值升至HK$6,000,則只需投入HK$4,000。

特性平均成本法 (DCA)價值平均法 (VA)
資金投入每期固定每期浮動,市跌時需準備更大額資金
操作簡易度極高,可完全自動化複雜,需頻繁計算與手動操作
投資紀律強制性高,易於執行要求更高紀律與心理質素
潛在回報相對平穩理論上更高 (更徹底地低買高賣)

信財庫觀點:雖然價值平均法在理論上更能強化「低買高賣」,潛在回報可能更高,但其操作複雜,且對投資者的現金流要求極高,尤其在市場大跌時需要有雄厚後備資金。對於日常工作繁忙、現金流相對固定的香港普遍投資者而言,平均成本法在執行上的可行性與便利性,擁有壓倒性的優勢。

投資心理學懶人包|掌握決策心態,破解市場心理陷阱

如何部署平均成本法投資?

選擇合適的投資工具

  • 指數追蹤ETF: 如盈富基金 (2800.HK)、恒生中國企業 (2828.HK)。優點是高度分散,能緊貼大市表現,避免個股風險。
  • 高息藍籌股: 如大型銀行股(滙豐控股 0005.HK)、公用股(中電控股 0002.HK)。優點是業務穩健、派息穩定,收到的股息可作再投資,加速複息效應。
  • 環球股票基金: 透過各大基金平台,可投資於覆蓋全球不同市場(如美國、歐洲)的基金,進一步分散地域風險,捕捉環球增長機遇。

比特幣ETF怎麼買?Bitcoin ETF推薦/代號/買賣教學附未來展望

設定投資周期與金額

建議以「月」為周期,配合大多數人的月薪現金流。投資金額應審慎評估,應為扣除所有必要開支後,能夠「無痛」持續投入的閒置資金。切忌因金額過高而影響生活質素,導致策略中途被迫暫停。

善用本地自動化平台

香港多家主要銀行 (如滙豐銀行、中銀香港) 及證券行 (如富途證券、致富證券) 均提供「月供股票計劃」或「基金定投計劃」。投資者只需預先設立指示,平台便會每月自動從指定帳戶扣款買入資產,實現「設定後便忘記」(Set-it-and-forget-it) 的便利性。在選擇平台時,應仔細比較其交易費用、存倉費及可選擇的投資標的範圍。

定期檢討與調整

平均成本法並非「一勞永逸」。投資者應至少每年進行一次投資組合檢討,審視所選資產的基本面有否出現重大變化。若公司長遠前景轉差,或市場上出現更佳的投資選擇,便應考慮作出適當調整,以確保組合符合長遠的財務目標。

香港生活費完全指南|每月預算、慳錢攻略及飲食成本分析

平均成本法總結|平均成本法是你的答案嗎?

總結而言,在2025年這個機遇與波動並存的香港市況下,平均成本法作為一種防守力強、有效建立投資紀律的策略,對大部分長線投資者,特別是初入市場或無法時刻關注市況的人士,具備顯著的實用價值。

然而,投資者亦必須清晰認知其局限。正如Vanguard的研究提醒,它在牛市中並非最大化回報的工具。此策略的成功關鍵,在於兩個核心要素:「堅持到底」的紀律,以及「選對優質資產」的眼光。最終,應選擇一次性大額投入還是平均成本法,並無絕對的優劣,而是取決於投資者個人的資金狀況、風險承受能力,以及投資心理質素的綜合考量。


平均成本法FAQ

問:平均成本法需要投資多久才能看到成效?

答:平均成本法是長線投資策略,旨在跨越至少一個完整的經濟週期(約3至5年)以平滑成本。短期內的市場波動可能導致賬面虧損,不應期望短期內有顯著回報,耐心與堅持是關鍵。

問:如果市場突然暴跌,我應該暫停月供嗎?

答:恰恰相反,除非投資標的基本面已永久轉差,否則不應輕易暫停。市場暴跌時堅持供款,能讓您以更低成本買入更多資產單位,是發揮此策略最大優勢的時機。

問:是否所有類型的資產都適合用平均成本法?

答:最適合的是具備長期增長潛力但價格有波動的資產,如指數基金、大型藍籌股。對於價格波動極低(如貨幣基金)或沒有內在增長潛力的高風險投機資產,此策略的效益不大。


信財庫實用連結

穩定派息基金|每月收息基金是否月月派息?一文看清熱門收息基金!

理財新手入門 2025|香港懶人包:20分鐘學懂儲蓄投資,告別月光族

應急錢要幾多?專家教你計要儲幾多錢+4個存放方法比較

學生儲錢方法完全攻略|15個慳錢與儲蓄技巧一覽

信貸評級|對信用卡+按揭申請有什麼影響/信貸評級洗底方法+查看TU報告 – 信財庫

強積金扣稅2025|報稅表點填?扣稅上限幾多?附真實例子 – 信財庫

註: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