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年金值得買嗎?會否蝕本?政府年金好處/壞處附回報率計算例子

政府年金2025|政府年金成為香港不少長者及準退休人士考慮的重要選擇之一。一直以來,香港的退休安排常常圍繞強積金、儲蓄保險或股票投資等,但隨著社會不斷演變以及人口老化等因素,愈來愈多人關注「長命」帶來的財務風險。假如活得長,比預期長許多年,個人財務準備不足或削減速度過快的話,會衍生出相當大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有些人或許短壽,則擔心「提早離世」導致對某些產品的投保回報不足,甚至感到「蝕本」。面對這些考慮,政府年金計劃的出現,為本港60歲及以上長者提供一個額外的理財選擇。信財庫將透過多個角度全面探討政府年金的基本運作方式、回報率計算方法、利弊分析及對應的保險啟示,希望能讓你更了解政府年金帶來的好處、可能性和限制,從而進一步提升你的理財知識!

香港年金是甚麼?

在2018年7月正式推出的香港年金(有時被稱為「政府年金」),是香港首個以公營模式運作的年金保險產品,專門供60歲以上人士選購。一般而言,傳統的商業年金保險計劃由保險公司推出,而政府年金則由政府擁有的香港按揭證券公司負責營運。它標榜「終身」派發年金收入,只要投保人已達60歲及以上,便可透過投保一定金額,之後每個月領取一筆固定數額的年金收入,直至投保人離世。這個形式與坊間的商業年金計劃有相似之處,但由於其主要由政府主導,因而在過去幾年引起不少社會討論。

簡單例子

以一名60歲的女士為例子,若她投保100萬港元的政府年金,根據官方試算顯示,其每月獲派的保證年金可達約4,700港元。這筆錢會一直定期派發,直至投保人百年歸老。正因為「月月有糧出」這種固定收入的概念聽起來像是公務員退休福利,吸引不少長者或準退休族。有些人擔心投保後若中途身故是否「蝕本」,又或覺得投資回報率未必與其他投資工具相若,因此對此計劃存在多方評論。究其原因,很多時候是因為坊間對年金產品的概念和運作機制認識不足,因此容易產生誤解。

年金回報率如何計算?

不少人在談及政府年金時,往往將「派發率」與「回報率」混淆。所謂派發率,是根據年金收入與投保金額之間最直觀的比值。延續上述例子:一名60歲的女士投保100萬元,官方試算每月派發約4,700港元年金,那麼計算該派發率便是:

(每月年金收入 x 12) / 投保額 = (4,700 x 12) / 1,000,000 ≈ 5.64%

這個5.64%被形容為表面上的「派發率」,卻不等於投保者最終拿到的「實際回報率」。在理財領域當中,評估長期投資或保險產品的回報率,通常會運用到「內部回報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簡稱IRR)。IRR可以更客觀地考量整個投資期內的現金流,包括投保時所需投資的本金、每月實際領取的年金以及最終身故賠償(如有)的折算價值。

可以前往香港年金計劃網站了解更多年金計算詳情

IRR概念與政府年金

政府年金的IRR,據香港按揭證券公司公布的資料,大約在4%左右。然而,必須強調這個4%只是一個基於特定假設條件(例如一般人均壽命、性別、投保年齡等等)估計出來的理論數字,並非所有人皆可獲得的實際回報。有些投保人可能更長壽,那麼領取年金收入的時間就更長,IRR有機會高於4%;若投保人在保證年金派發期內便離世,或領取年金總額不足,最終IRR可能相對較低。

簡言之,政府年金的最終回報,取決於投保人實際活多久、投保時年齡以及計劃條款中對「保證派發」、「身故賠償」及「退保」等安排。以下以60歲女士投保100萬元為基礎,假設月領年金約4,700港元,就可能出現以下IRR參考數據(屬近似數字,並經四捨五入處理,示例如下):

存活歲數IRR(內部回報率)
80約1.2%
90約3.8%
100約4.8%
110約5.2%

從以上示例可見,投保人越長壽,可能得到的IRR便越高。這亦說明了年金產品作為一種「保障長壽風險」的工具,它的設計理念不是追求「最高的投資回報」,而是讓投保人無論活多久,都能確保有一筆穩定的收入。

年金投保者會否「蝕本」? 保證機制與身故賠償

很多人會憂慮如果自己短命,領取的年金總額不足100萬,是否就虧損?政府年金在條款設計上,加入了「身故賠償」機制。此機制一般以「已繳保費的105%」作保證底線,意思是說,不論投保人何時身故,至少也會有機會領回等同於已繳保費105%的金額(包括已收取的年金收入及其餘尚未派發的部分)。

當投保人不幸過早離世,而已領取的年金收入累計尚未達到已繳保費的105%,那麼其受益人可選擇繼續每月領取該保證年金收入,直至合計金額滿足已繳保費的105%為止;亦可以選擇一次過領取餘額,取得一筆過身故賠償。這個設計能夠降低「保單持有人虧損」的風險,也確保短期內身故時,投保人的家人不致因年金計劃而蒙受財務損失。

由此可見,政府年金更像是一種「保險」多於「投資」,其著眼點在於退休後穩定現金流,以及抵禦可能的「長壽風險」。如果從投資角度比較,或許有人會覺得回報未必理想,但從「風險分散」的角度來看,它卻提供一種較有保障的選擇。畢竟,當退休後面對難以預估的壽命長度和老年支出,能夠「長命派長糧」有時可能比「高投資回報」更令部分長者安心。

香港年金的好處與壞處深入分析

特點 (1):即買即享

政府年金最大特點之一是它屬於「即期年金」。也就是說,當投保人一次過繳交保費後,往往在下個月(或指定日期)便能開始領取月供。並不需要像某些商業年金產品般,先經過數年的累積期才開始派發。

不過,「即期年金」雖然方便,即買即享,但相對來說也存在一些限制。假如在投保後,由於資金需求或其他原因需要退保,即使計劃允許退保,也不代表能夠取回全部本金,退保時通常會面臨一定的退保金折讓,令實際得到的金額低於已繳保費。因此,政府年金在某種程度上是「易入難出」,適合那些資金閒置且真正用作長期退休計劃的人士。若未做好財務規劃而倉卒進場,後來發現需要用錢急退保,會蒙受額外損失。

特點 (2):收入保證

政府年金另一個優勢是「保證回報」,意思是每月可以領到固定金額,不需懸心於市場波動的「非保證分紅」或「投資表現不佳」的風險。然而,「保證回報」的同時也意味著它的年金金額是固定的,不會隨著通脹而調整。若未來通脹速度較快,退休人士實際的購買力可能被侵蝕。舉例而言,如每月年金是4,700元,十年後物價已大幅上升,4,700元帶來的消費能力可能被削弱不少。故此,在考慮政府年金時,也要預留一部分資金或利用其他投資渠道,應付通脹帶來的生活成本增加。

特點 (3):長派長有

政府年金是一個真・終身年金,意即只要投保人生存,年金便一直派發,不會在某個預設年齡(例如100歲)終止。相比之下,有些私營保險公司的「終身年金」實際上在條款中或許設定了「假設100歲為終身」,即100歲以後並不再派發(或派發金額不同)。因此,如果你重視的是「越長壽越可持續領取」的要素,政府年金的這種設計是相當具吸引力的。

然而,與私營保險公司的年金比較,政府年金在「身故賠償」或「傳承」方面的彈性相對有限。一些私營保險公司提供的年金產品,常常會附有更靈活的選項,例如指定受益人、設定某種年金給付方式作家族傳承、或加入分紅機制等。政府年金強調「穩定」與「長命無憂」,並非針對傳承需求作出最大化設計。因此,若投保人希望兼顧日後把資產傳承給下一代,亦或追求較高的儲蓄回報,私營保險公司的年金保險或其他投資工具,可能更能貼合該目標。但從純粹的「長壽風險保障」角度來看,政府年金依然是值得考慮的選項。

申講政府年金考慮事項

政府年金作為一種公營的年金產品,目標客群主要是60歲或以上、手頭上有閒置資金、希望退休後享有確定現金流的人士。它的功能在於提供「穩定且終身」的收入來源,特別在一些退休年齡較早或擔心長壽風險的人士眼中,這種保證的吸引力相當明顯。不過,在實際部署退休理財策略時,要留意以下幾方面:

通脹風險

年金金額固定,並無隨通脹調整機制。若預期未來通脹升幅顯著,單靠這筆年金收入或不足以支應所有生活開支。因此建議預留其他投資或儲蓄作補充,平衡通脹帶來的壓力。

財富傳承與靈活度

由於政府年金屬於公營產品,保障焦點放在退休本人,設計並非以資產傳承為導向。若十分著重身後資金能靈活傳承予家人的話,需要額外考慮其他保險或信託安排。

配合醫療保險與長期護理考慮

人生步入老年,醫療支出往往是預算中的大項,更何況香港醫療費用的漲幅並不低。若只靠政府年金的固定月供,隨時無法應付高昂的住院費或手術費。因此,在投保政府年金的同時,也應審視自身是否需要補充醫療保險,例如自願醫保(VHIS)或其他終身醫療保障計劃,讓整體保障更完善。

個人壽命難以預測

年金計劃的回報很大程度取決於你能領取多少期的年金;如果享盡天年,回報率相對更佳。但若投保後離世過早,就算有「至少105%的已繳保費」機制,也未必能完全追上其他投資工具的潛在收益。這便是「風險分散」的意義所在:年金確保你萬一長壽也不虞匱乏,但同時也要接受如果短壽,回報未必是最優。

資金規劃與流動性需求

政府年金可視為「一筆定期投入換長期收入」的產品。若投保金額龐大(最高上限可達數百萬港元),投資者需評估會否因為日後某些狀況需要大筆現金,而被迫退保,遭受折讓損失。建議只將部分儲蓄或資金放入年金,保留足夠流動現金及其他投資,以維持彈性。

政府年金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長壽風險」,補足退休理財的不足,但絕不是一站式解決方案。它的定位類似「保險」而非「投資增值工具」,想要單靠這份年金去全面覆蓋通脹、醫療成本或各種意外開支並不現實。因此,建議仍需在退休規劃中加入其他工具,如儲蓄、強積金、股票或基金投資,以及一份能夠實質應付龐大醫療支出的醫療保險。如此一來,才能打造更穩健的「多層次」退休保障。

政府年金總結

政府年金計劃自推出以來,一直備受關注。它提供的固定、終身派發機制,在長者或準退休人士中很具吸引力,因為「月月有糧出」的保證收入,能有效紓緩長壽帶來的財務壓力。當中回報率可透過IRR來衡量,但最終能否「賺」或實際回報比率多高,取決於每位投保人的壽命、投保金額、投保年齡及領取月份數量。換言之,年金是一種保險,是一種為「活得更久」而提供財務保障的工具,並非尋求高回報或短期收益的產品。

然而,政府年金亦有其限制,包括無法對抗通脹、若需退保會有損失,以及傳承彈性有限。故此,在考慮投保前,需要審視自己的財務狀況和退休需要,以免把過多可流動資金鎖定其中而造成資金調配不足,同時要額外考慮醫療保障及其他投資。唯有綜合多方面因素,才能確保整個退休規劃更臻完善。

年金申請FAQs

1. 我應該幾多歲開始購買政府年金?

香港年金規定投保人年齡需在60歲或以上。若你符合資格,具體在幾多歲投保,則要考慮個人健康情況、預期壽命、資金流動需求及你對長期退休收入的需要。投保年齡愈早,相對月領金額或保證收益期便越長,但同時要面臨通脹侵蝕等風險。建議深入評估資金狀況後再作決定。

2. 如果我想把錢傳承給子女,政府年金會否不足?

相較於私營保險公司,有些年金產品設有較靈活的「身故賠償」或「資產傳承」安排。政府年金雖然也提供至少「已繳保費105%」的賠償機制,但設計著重「保障長壽風險」多於資產傳承。若你極度重視傳承功能,或許需配合其他理財工具、信託或商業保險計劃以補足不足。

3. 買政府年金會否令我錯失其他更好的投資回報?

年金着重穩定、長期的現金流,並非爭取高增值回報。若你期望獲得較高的資產增長,可以考慮另行投資股票、基金或其他金融產品。但投資必然伴隨風險,需要更高承受能力。購買政府年金的好處是確保一定水平的穩定收入,能降低「活得長卻資金不足」的風險。

4. 年金能否應付未來的醫療需求?

政府年金派發金額固定,不能因應醫療成本的上升或突發需要而增加,亦無法全面應對重大疾病、長期護理或入住私家醫院的龐大醫療開支。建議同時考慮投保醫療保險、長期護理保險或其他相關工具,以確保退休時能有充足的醫療保障。

5. 投保後想退保,會蒙受什麼損失?

退保一般會面臨退保金折讓,不一定能取回全部本金。例如你投保100萬元,已領取部分年金,但中途決定退保,可能只能取回比最初100萬更低的退保金。是故要在投保前評估自己的長期資金需求,不宜將所有流動資金全投進年金。

6. 政府年金可否用於扣稅? 

香港年金計劃(由香港年金有限公司提供的政府年金)不能用於扣稅。香港年金計劃是即期年金,而非合資格延期年金,因此不符合扣稅資格;只有合資格延期年金保單(QDAP)才可用於扣稅。這類年金必須經保監局核證,並符合保監局準則,保單銷售文件上會印有「QDAP」字樣的標誌。

強積金扣稅2025|報稅表點填?扣稅上限幾多?附計算方法/真實例子 – 信財庫

信財庫實用文章分享

失業救濟金2025懶人包|綜援/失業/就業不足津貼申請資格及方法

美元定期存款|比較最高利率銀行vs虛擬銀行美元定存 (持續更新) – 信財庫

人民幣定期存款|比較最高利率銀行vs虛擬銀行人民幣定存 (持續更新) – 信財庫

離岸戶口安全嗎? 哪個國家開離岸戶口好? 有什麼風險/資產要求 附4大開戶方法 – 信財庫

股票戶口手續費2025|銀行vs證券行 港股存倉費、代收股息費附比較

註: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