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是一種中央銀行實施的貨幣政策,旨在刺激經濟增長、減緩通脹壓力及提振市場信心。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國聯邦儲備局多次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對香港投資者而言,量化寬鬆不僅對全球經濟有深遠影響,也直接影響本地股市和樓價的走勢。本篇文章將結合歷史例子,探討量化寬鬆的運作機制,以及對股市、樓價及整體經濟的影響。
目錄
何謂「量化寬鬆」?
從定義上,量化寬鬆是一種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工具,當傳統的利率調控失效時,央行會通過購買政府債券和其他資產向市場注入資金,降低市場利率並刺激經濟活動。
例如,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後,聯邦儲備局(Fed)將利率降至接近零,但經濟仍然疲弱,因此美國聯邦儲備局推出了「QE1」(即第一次量化寬鬆),購買1.75萬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美國國債,為市場提供流動資金,試圖恢復金融市場信心並穩定經濟。
「量化寬鬆」的運作機制
量化寬鬆的運作機制在於增加資金供應量,降低借貸成本,從而鼓勵企業投資和消費者支出,然而這種政策也帶來了資產價格膨脹及市場不穩定的風險。經濟學上最著明的例子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日本,當時日本被稱為「失落的十年」,政府多次嘗試量化寬鬆以對抗經濟滯脹,但效果有限,並引發了持續的國債積累。
量化寬鬆的影響
量化寬鬆的影響|股市
歷史數據顯示,量化寬鬆對股市具直接的推動作用,正如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美國聯邦儲備局實施QE1後,美股標普500指數從2009年的谷底666點快速反彈,至2010年底已接近1300點,反映量化寬鬆為市場注入了流動性,提振了投資者信心。
同時,低利率環境進一步放大了股市提振作用,由於企業融資成本下降,更多公司選擇回購股票以提升股價,或者將資金投入擴展業務;個人投資者在低收益的債券市場難以找到吸引力,因而湧向股市,推高了市場需求。
不過,上述操作將引發潛在的資產泡沫風險,例如2013年的QE3(即第三次量化寬鬆)期間,美股估值達到歷史高位,而市場的基本面增長未能完全匹配。
香港的投資者亦能感受到類似影響,隨著全球資金流入新興市場,香港股市在2010年代多次受惠於國際資金的支持,例如2010年至2015年期間,恒生指數從約20000點攀升至接近30000點,顯示出美國量化寬鬆對美國以外的股市帶來外溢效應。
量化寬鬆的影響|樓價
樓價方面,量化寬鬆對樓市的影響,港人最為明白。以2010年代為例,美國多輪量化寬鬆使全球資金流向高收益地區,香港樓市成為外資和本地投資者的主要目標,因此自2010年開始,香港的住宅樓價幾乎每年以雙位數增長,部分高端物業的升幅更為驚人。
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低利率環境,使得置業人士或投資者更加容易獲得按揭貸款,買樓成本下降,進一步刺激了市場需求,亦因如此,量化寬鬆導致的全球資金過剩使房地產成為對抗通脹的理想投資品。在2012年美國聯邦儲備局推出QE3後,香港的平均樓價在短短三年間上升了30%以上,反映出市場資金過多推升了香港樓市。
剛才提及,量化寬鬆會引發資產泡沫風險,樓市便是其中之一,當市場估值與基本面脫節時,調整的壓力便逐步累積。香港政府為了穩定市場,推出了多項冷卻措施,例如提高印花稅和限制按揭成數,但仍未能完全遏制樓價的升勢。
量化寬鬆的影響|經濟
從歷史經驗來看,量化寬鬆能夠在短期內對經濟增長起到了積極作用,譬如2008年至2010年,美國的三輪QE幫助穩定了就業市場,降低了失業率,並使GDP增速從負轉正。不過,好像市場人士經常說量化寬鬆並非「靈丹妙藥」,其作用不一定長期有效,90年代的日本不僅未能有效刺激需求,反而導致通縮和資產價格長期低迷。
在全球層面,量化寬鬆的另一個副作用是通脹壓力,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各國央行再次採取大規模量化寬鬆,但隨著經濟復甦,商品和能源價格飆升,全球面臨40年來最嚴重的通脹挑戰。這表明量化寬鬆在應對短期危機時有效,但其後果可能導致經濟結構性問題。
香港投資者應如何應對量化寬鬆?
回顧歷史,在資產價格高漲的背景下,香港投資者應定穩健的投資策略,例如多元化資產配置,將資金分散於股票、債券、房地產及黃金等資產類別,以降低風險。特別是在全球流動性過剩時,黃金和其他抗通脹資產可能成為良好的避風港。
目前,美國聯邦儲備繼續縮減量化寬鬆,展望未來股市將持續波動。值得留意,2013年美國聯邦儲備局縮減購債計劃,引發了全球新興市場的資金外流和貨幣貶值,因此投資者應隨時關注政策動態,靈活調整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