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將於2025年5月取消強積金對沖政策,這對不少打工仔來說是一項重要消息。隨着相關政策取消,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的計算方式將會有所改變,下文將會解釋強積金對沖政策取消後,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的計算方式,以及有關改變對打工仔的影響。
目錄
強積金對沖懶人包|什麼是強積金對沖政策?
強積金對沖政策一直允許僱主利用員工的強積金賬戶內的僱主強制性及自願性供款累算權益(包含盈虧),來抵銷合資格僱員離職時法例規定所獲得的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整個方法外界一般稱為「對沖」。
強積金對沖懶人包|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領取條件
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領取條件如下:
種類 | 領取條件 |
遣散費 | 僱員按連續性合約受僱不少於24個月,以及一、因裁員而遭解僱;以及二、遭停工 |
長期服務金 | 僱員按連續性合約受僱不少於5年,以及一、非因裁員或嚴重過失而被公司解僱;或二、連續性固定限期的合約到期後未予續約;或三、在職期間死亡(由家人領取);或四、因健康欠佳而辭職;或五、65歲或以上因年老而辭職 |
僱員在同一時間只可領取長期服務金或遣散費其中一項。更多詳情及有關領取條件及實際支付的情況,請參閱《僱傭條例》及向人力資源顧問或律師查詢。
強積金對沖懶人包|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生效日期
過往政府制定強積金政策時,為了爭取資方同意,容許僱主可以執行強積金對沖操作,以節省僱主的額外營運開支,但有關做法多年來爭議不斷,很多勞工團體和打工仔認為,強積金應該是用來保障退休生活,而非被當作僱主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的「替代品」。
經過多年拉鋸,立法會於 2022 年 6 月 9 日通過《2022 年僱傭及退休計劃法例(抵銷安排)(修訂)條例草案》,於 2025 年 5 月 1 日(「轉制日」)起正式取消對沖安排,此後僱主僅可使用強積金內的僱主自願性供款累算權益作對沖用途。
強積金對沖懶人包|轉制前後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計算方法
雖然法例訂立了轉制日,但取消對沖卻非一刀切。法例規定,轉制日前的僱主強制性及自願性供款累算權益依然可以用作對沖,如果合資格領取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的僱員在轉制日前已經受僱,僱主並為其強積金戶口供款,然後在轉制日後被裁員,其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以及強積金供款累算權益將要分成兩部份處理:
一、沿用強積金對沖制度生效期間,來計算轉制日前的遣散費/長期服務金,
二、以取消強積金對沖政策後,計算轉制日後的遣散費/長期服務金。
簡單來說,在轉制日起的僱主強制性供款累算權益才是不能被用作「對沖」,在此之前的則可以。
強積金對沖懶人包|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在新安排下如何計算?
根據《僱傭條例》,遣散費/長期服務金的計算方法是合資格月薪僱員最後全月薪金(以$22,500的三分之二,即$15,000為法定上限),或最後30個工作日內由僱員選任何 18 日的工資(適用於日薪或件薪僱員),乘以可追溯的工作年資為單位的倍數,而兩者的法定上限金額均是$390,000。
舉個例,如果某員工在同一間公司工作了完整十年,轉制日生效前任期四年而當時月薪為$20,000,轉制日生效後任期六年,離職前月薪為$25,000,他應該獲得的遣散費/長期服務金為:
($20,000 x 2/3 x 4) + ($22,500 x 2/3 x 6) = $143,333
強積金對沖取消後,他在轉制日生效前的強積金戶口僱主強制性及自願性供款累算權益,可被僱主扣除用作支付遣散費/長期服務金,但轉制日生效後的僱主強制性供款累算權益則不能被僱主扣除用作支付遣散費/長期服務金。如果他在轉制日生效前,他在轉制日生效前的強積金戶口僱主強制性及自願性供款累算權益為$100,000,僱主可把它對沖,即是實際上僱主最少只須額外支付$43,333作遣散費/長期服務金。
強積金對沖懶人包|對勞資雙方的影響
對勞資雙方的影響|改善僱員保障
這項改革措施對打工仔而言是好消息。以往因為強積金戶口的僱主強制性及自願性供款累算權益可以被對沖,某些僱員可能因此無法完全領取應有的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
取消這項政策後,僱員將能夠確保在離職時,能夠全額領取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而強積金的僱主強制性供款累算權益不受影響。這不僅增加了員工的經濟保障,也使他們在面對職場變動時更加安心。
對勞資雙方的影響|僱主的財務負擔加重
以往,僱主可以利用僱員的強積金戶口的僱主強制性及自願性供款累算權益支付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但強積金對沖政策取消後,僱主須自行承擔這些費用,因此需要提前做好資金準備。對於中小型企業而言,這或帶來額外的財務負擔。
強積金對沖懶人包|總結
有關強積金對沖政策的討論,持續了超過十年,最終政府承諾提供為期二十五年、合共$332億資助予僱主,尤其在措施實施首九年為大部份僱主開支設「封頂上限」,換取資方同意取消強積金對沖政策。有關措施有助提升僱員保障,使他們在職場中更有信心和安全感,在僱主角度出發,僱員工作有更多保障,對於提升整體公司士氣而言無往而不利。
註: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