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物業市場中,地租、地稅與差餉這三個詞經常被提及,但可能不少希望置業人士、物業擁有者和投資者有時候都不能即時講得出其分別。究竟它們是什麼?如何計算?又會如何影響置業成本或投資回報?
目錄
什麼是地租?
由於香港土地基本上由政府擁有,中環聖約翰教堂所屬地除外,無論是發展商還是單位業主,購入的只是「承租權」,並非真正的土地擁有人,因此需要為這項權利支付地租。簡單來說,地租是一種「土地使用費」,通常按物業的應課差餉租值計算,稅率為3%。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物業的應課差餉租值是50,000港元,那麼每年的地租就是50,000港元的3%,即1,500港元。雖然金額看似不高,但地租的存在提醒我們,物業的持有成本並不僅限於購買時的交易價格。
地稅是什麼?與地租的分別?
地稅與地租性質類近,其實是關於香港歷史發展的問題,由於早期香港受到「租借」和「割讓」,導致不同地區的地契條款有別。
一般來說,位於九龍界限街以南及港島區,及於1985年5月27日之前獲批土地契約的物業,需繳交地稅。
而地租是由地政總署負責徵收,並根據土地地契指明的固定年期及固定金額收取:
地稅金額高於每年100元,地政總署會每6個月發出一次繳納通知書。
如每年地稅金額少於100元,則會每5年發出一次繳納通知。
新界物業方面,每年地稅金額高於1仙少於100元,亦是每5年發一次繳納通知書;則少於1仙,則會每10年才發一次。
差餉最新累進制度一覽
香港大部分物業,包括公共房屋在內,都需要繳交差餉。差餉的主要用途是資助地方公共設施和基建項目,稅率為應課差餉租值的5%。而差餉是每個季度徵收,業主或租客會於每季初收到繳費通知,並於1、4、7、10月需要繳交。
隨着《2024年差餉(修訂)條例》於2024年11月1日刊憲,住宅物業累進差餉制度現已生效。自2025年1月1日起,
- 應課差餉租值為550,000元或以下的住宅物業單位(佔約98%的私人住宅物業),差餉徵收率會維持在5%。
- 應課差餉租值超過550,000元的住宅物業單位,其應繳差餉採用下列的累進差餉徵收率計算:
住宅物業的應課差餉租值 | 差餉徵收率 |
首 550,000元 | 5% |
另 250,000元 | 8% |
餘額 | 12% |
政策變動如何影響置業成本?
香港的物業稅務政策隨經濟和社會發展不斷調整。例如,政府可能因基建需求而提高差餉稅率,這會直接增加業主的持有成本。對投資者而言,地稅的變動同樣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它直接壓縮了租金收益的利潤空間。
近期,一些業主反映,由於政府提高了應課差餉租值評估標準,他們的差餉支出出現了顯著增加,對日常開支構成了壓力。而投資者則需要重新計算回報率,甚至考慮出售或調整物業投資組合。
如何減輕稅務負擔?
對於普通市民,理財規劃是減輕稅務負擔的第一步。購置物業前,應先了解地租和差餉的可能支出,並將其納入每年的家庭預算。
而對投資者來說,合理規劃物業開支尤為重要。例如,可以通過維修提升出租物業的價值,增加租金收益以抵消地稅支出。此外,投資者也應密切關注政府的政策變動,適時調整投資策略,選擇增值潛力更高或稅務負擔較低的物業。
無論是自住業主還是投資者,地租、地稅與差餉這三項稅務都是應該深入了解其區別與計算方式的事情。掌握這些資斗除了能幫助業主更好地規劃財務,避免因政策調整而措手不及,也能幫助投資者在物業市場中站穩陣腳,獲取更穩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