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評級2025|以前大家想查看自己的信貸報告(又稱TU報告)都要付費才能獲取,很多人因此都不會理會和 查閱自己的TU評級。現時隨着市場環境改變和政策推動,已陸續出現「免費查TU」的渠道,當中還涉及「硬性查詢」同「軟性查詢」兩種型態。到底兩者有咩分別?又有咩方法可以免費獲取個人信貸報告?信財庫將詳盡分享多種免費查TU的途徑,並探討常見注意事項,助你加深了解個人信用記錄及財務狀況。
遲交卡數/豁免信用卡罰款方法|有什麼風險?附銀行真人對話快捷鍵
信貸報告評級目錄
如何免費查閱信貸報告?
信貸報告可以話同香港市民相當息息相關。無論你要申請信用卡、私人貸款、樓宇按揭,甚至有些求職情況,都可能涉及金融機構查閱你的信貸報告,用以評估你過往的信貸行為及還款能力。這份報告一般包括個人資料、信貸賬戶資料、公眾紀錄、查詢紀錄,以及信貸評分。
對想時刻掌握自己信貸健康狀況的朋友,定期檢視信貸報告絕對有好處。除了可以確保資料正確、及早發現有冇被盜用或被冒名申請貸款之外,亦有機會讓你有針對性咁改善評分,令日後申請貸款或按揭時,能夠爭取更佳批核條件或優惠利率。有2種免費查閱信貸報告的方法:
方法一:在信用卡申請被拒之後獲取免費報告
根據香港金融機構的一般做法,若你最近申請一張信用卡被拒,而該發卡銀行或財務機構曾向信貸資料服務機構(例如環聯)查詢過你的信貸報告,通常會向你發出一封拒絕信。你可以根據該封拒絕信上的指示,向相關信貸資料服務機構免費索取你個人的信貸報告一份。
要留意的是,銀行或財務機構幫你做的查詢多數屬「硬性查詢」(Hard Pull)。呢類查詢紀錄會保留喺你的TU報告內最長可達兩年,倘若短時間內多次出現相同的「硬查」紀錄,系統有機會判斷你積極尋找信貸,導致信貸評分下調。所以,一旦發現自己信用卡申請頻繁被拒,可以先檢視報告內容,了解失敗原因並調整信用行為,例如更準時還款、降低負債比率等,再考慮重新申請。
方法二:「信資通」平台的每12個月免費查詢
香港金融管理局在2024年積極推動並支持建立了「信資通」(Personal Credit Reference Platform)這個平台。平台由三間獲選的個人信貸資料服務機構組成,分別為:
- 環聯 (TransUnion)
- 諾華誠信
- 壹賬通征信
「信資通」於2024年4月底正式推出。自此,香港市民可以透過下載上列任何一間信貸資料機構的手機應用程式(或透過其網站),完成註冊認證後,每隔12個月有機會向該機構免費索取一份信貸報告。這個方法相對以往要繳費的做法來講,十分方便。
什麼是硬性查詢和硬性查詢
經「信資通」作查詢時屬「軟性查詢」(Soft Pull),與銀行等機構直接拉你的信貸報告相反,「軟查」一般不會對評分構成負面影響,亦不會在報告上留下顯眼的信用查詢紀錄。不過,「信資通」的免費查詢次數並不是無限,通常都是每12個月可免費查一次,若你想在同一年再查多次,就有機會需要繳費。
下表概括比較「硬性查詢」與「軟性查詢」的主要分別,方便你更清晰了解:
查詢類型 | 查詢對象 | 是否會影響信貸評分 | 查詢紀錄保存期限 | 建議使用情境 |
硬性查詢 (Hard Pull) | 由銀行或財務機構發起 | 有機會導致信貸評分短期內下降 | 最長可顯示約兩年 | 申請信用卡、私人貸款、按揭貸款等,需要正式批核用途時 |
軟性查詢 (Soft Pull) | 由本人或非借貸性質單位發起 | 通常不影響個人信貸評分 | 不會顯示於公共紀錄 | 個人年度檢視TU報告、自我評估信用、或統計用途時 |
如果你想在短期內比較不同貸款方案,避免短期累積過多「硬查」紀錄,可以優先利用「軟查」途徑先了解自身信用狀況。當評估後確定自己財務健康指標理想,再集中申請較符合條件的貸款或信用卡。
如何查閱信貸報告(TU)?
如果你已經計劃好要檢視自己的信貸紀錄,其實現時有不少渠道可以選擇。正如前面提到,「信資通」集合了三大信貸資料服務機構,你可以先揀一間機構,在指定平台或手機App進行登記及身份認證。完成程序後,你每12個月就可免費申請一次TU報告,詳細了解自己最新的信貸評分、過往還款紀錄、公眾紀錄(例如破產、債務重組)等資料,讓你更好掌握財務狀況。
在「信資通」未出現之前,香港市面上大部分都是要付費才能查看TU報告。但隨着政策的推行,市民於上述三間機構每年都可各自索取一次免費報告,即理論上一年內最多可免費獲得三次信用報告(來自不同機構)。若你較關注個人信用狀況,希望頻密監察記錄,就可以善用這些渠道。當然,如果一年內想於同一機構重複查閱多次報告,往往需要繳付一定費用,費用金額因應不同機構而略有差別。
查閱信貸報告的注意事項
核對個人資料及信貸紀錄準確度
最重要是留意有否任何錯誤或者可疑交易紀錄。如果發現報告中有和你自身情況不符的地方,例如未曾使用的帳戶狀況、疑似被盜用開戶等,一定要盡快聯絡相關信貸資料服務機構,以及有關銀行或財務機構作進一步調查或更正。以環聯為例,你可以填寫環聯的更改個人資料表格,並郵寄或遞交至環聯辦公室要求修訂。 了解更多: 環聯更改個人資料表格
合理運用個人聲明
根據本地法規,你有權在信貸報告加上簡短聲明,註明某些情況(例如公眾紀錄欄位中的破產、個案背景等)來解釋細節。所有能夠查看你信貸報告的人,亦會看見你的這段聲明。若你之前有特殊原因導致還款遲了數天,但其實並不是長期欠款,便可以以簡短陳述方式解釋。這對某些審批職員或貸款經理而言,可能會有正面印象分。
密切留意批核前後的查詢紀錄
當銀行或財務機構審批貸款或信用卡申請時,有機會先後作出多次「硬查」。如果你同一時間在不同銀行遞交多份申請,就可能導致信貸報告裏頭出現多條「硬查」紀錄。短期內「硬查」太頻密,系統往往視之為你急於尋找資金,或者壓力較大,對信貸評分恐怕會有負面影響,亦令批核機率降低。所以,有計劃地申請,才是明智之舉。
被拒後申領免費報告要把握時間
如前面提到,如你的信用卡或貸款申請被拒,該機構一般會在拒絕信上提供相關資料,你只要按指示行事,就能夠免費獲取一次TU報告。但要留意申請往往有指定時間限制,最好盡快跟進,避免錯過或延誤。
善用「硬查」與「軟查」的特性
如果你近期只想純粹「睇住」自己評分變化,用「信資通」的軟查方式就最安全穩陣;若你確定要正式申請新的信用額度或貸款,就必須準備好「硬查」紀錄的影響。善加規劃可減低對信貸評分的負面衝擊。
信貸報告文章總結
掌握個人信貸報告對香港人很重要,因為好的信用評分不但影響信用卡和貸款批核,對按揭條件、甚至某些求職機會都可能構成關鍵影響!好好運用目前市場上2種可免費獲取TU報告的渠道,例如「信資通」的平台優惠及被拒後的補救機制,既能省下查閱費用,又可避免因為「硬查」過多而影響評分,從而影響申請某些信用卡批核機會和令借貸成本變高。
因此為了保持信貸健康,你亦應該定時核對報告內容,確保沒有意外紀錄或不正確信息。一旦發現有問題,務必要即時向相關機構反映並修訂資料。只要有系統咁管理及改善你的個人信貸狀況,日後在面對各項借貸或金融產品的審批時,自然更容易爭取理想條件,亦可提升自身理財效率。
信貸報告FAQs
如果我剛用「信資通」免費查過TU報告,再次申請信用卡時會否被硬查?
只要你是透過「信資通」平台查自己的TU報告,就屬軟查,不會影響信用評分。不過,一旦你向銀行遞交正式申請信用卡或貸款,銀行仍然會進行硬性查詢,你的報告上就會留下「硬查」紀錄。兩者性質不同,前者對評分基本無影響,後者可能會輕微拉低分數。
有冇辦法一年內免費查看超過三次TU報告?
一般情況下,香港市民可透過「信資通」於三間機構每12個月各免費一次,加起來便是三次。若想查看更多次數,就可能需要向個別信貸資料服務機構付費。當然,如果你因信用卡或貸款申請被拒,也能獲得一次額外的免費報告。實際次數視乎你是否在同一年內出現多次「申請被拒」情況,但要注意同時代表你可能有較多的「硬查」紀錄。
如果我懷疑有人盜用我身份去申請貸款,查TU報告能否查得出?
TU報告會顯示所有屬於你名下的信貸賬戶紀錄。如果發現有不屬於你開設的賬戶,便能立即察覺到有異常。同時,你也可以密切留意查詢紀錄,有沒有陌生金融機構頻繁查你的資料。一經發現任何可疑跡象,應盡快向相關機構及警方反映。
如果我之前因財務困難而出現逾期還款紀錄,現時是否要等報告自動更新?
TU報告的數據根據金融機構定期更新,逾期還款紀錄一般會保留一段時間,但隨着之後連續保持準時還款,負面影響會逐漸減少。若有特殊理由(例如短期失業導致遲還數天),你也可以透過信貸報告的聲明功能作出簡短解釋。
銀行或財務公司如何使用我的信貸評分?
信貸評分是金融機構衡量風險的重要指標之一,用作判斷你是否適合批出貸款或信用卡,以及利率或信用額應如何設定。當然,不同銀行會綜合多個因素,例如你的收入水平、就業狀況、總負債比率等,再一併考慮。
如果信貸評級太低影響借貸,可否「洗底」?
信貸評級低或有負面紀錄會影響貸款申請、利率、按揭批核、求職機會甚至移民申請。要改善信貸評級即「洗底」,可以通過建立良好的還款習慣、適量使用信用卡作消費(不要只用現金)、頻繁申請新信貸產品等方法提升信貸評級從而達到「洗底」效果。
信貸評級|對信用卡+按揭申請有什麼影響/信貸評級洗底方法+查看TU報告
信財庫實用文章分享
綜援2025懶人包|綜援金額/流程/申請資格/資產及入息上限附計算方法 – 信財庫
失業救濟金2025懶人包|綜援/失業/就業不足津貼申請資格及方法
遲交稅點算好?有什麼後果? 緩繳分期教學附應付稅局追討信方法
政府年金值得買嗎?會否蝕本?政府年金好處/壞處附回報率計算例子 – 信財庫
TU信貸評級差/捱高息點算好?了解結餘轉戶計劃如何助您有效舒緩高息!
註: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